黄姜是安康中药材种植主导产业,也是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黄姜生产基地。根据2003年上半年统计调查,全市种植面69.4万亩,占常耕地面积的24.2%,种植黄姜农户22.63万户,占总农户的35.04%,旬阳、白河两重点县达到70%以上,全市黄姜年总产量达37.41万吨,实现产值5.68亿元,新增农业收入达1亿多元,全市农业增长6个百分点,仅黄姜产业占增率的75%,人均增收纯收入113元,为我市的农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鲜黄姜收购价格一路下跌 ,从2001年底的2500元/T到2003年底下滑到500元/T,价位下降500%。同时,皂素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从2002年春季起,由上年的53万元/吨降至21万元/T,降幅为 152.38%。
黄姜及皂素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综合各方信息, 黄姜市场的疲软首先排除不是甾体药物市场所致。从国际甾体药物产业发展来看,据有关资料介绍,1980年全世界产量约9.5吨,销售额15亿美元,占医药产品总销售额的4.3%;1990年产量增至105吨,销售额108亿美元,年均递增10.4%,2000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占世界医药总销售额的6%。我国计划生育激素类药2001年产量为1132.6吨,出口量为171.1吨,2002年产量为1304.6吨,出口量为292.9吨,分别增长了15.19%和71.19%。目前我国已成功生产的强的松龙、倍他美松、地塞米松等高效皮质激素产品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国内甾体药物生产的龙头老大天津药业净资产已达20亿元,去年产值200亿, 销售收入180亿,今年计划产值280亿。上海华联重组为上药集团, 成为国内最大的药物生产厂家,甾体激素药物是上药的战略产品之一。依然以生产甾体药物为主体的浙江仙居总资产7.6亿元,去年销售收入6亿元,具备针剂1.56亿和片剂50亿生产能力。云南映华集团在原来以皂素为原料加工的双烯、去表雄酮、黄体酮、雄烯二酮、沃氏等产品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开发投资霉菌氧化物以及强的松龙等三个产品生产车间已基本完成。从上述资料显示,市场是在稳中上升。甾体激素药物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必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究竟黄姜以及皂素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我们现作以下分析:
1、种植面积过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据了解,全国有12个省市种植黄姜。其中陕西安康有70万亩,商洛15万亩,汉中15万亩,湖北十堰70万亩,其余分布在河南南阳,甘肃庆阳,湖南新化、江西,云南丽江等地。2003年全国种植总面积突破200万亩,按每采挖100亩生产一吨皂素、年采挖100万亩计算,可生产皂素10000吨,是需求量的6倍。我国目前需皂素1600吨左右,其中薯蓣皂素占需求量的81%,即1300吨左右。黄姜无论从资源存量,还是从实际产量都远远超过国内需求。在短期内黄姜以及皂素是不可能恢复到2002年的价位。
2、皂素药源植物出现多样化,有了新的植物替代品。由于几十年来皂素一直紧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甾体激素药物企业为了解决原料问题,都在设法寻找新的替代品。如我国天津药业于1997年与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发利用人工种植葫芦芭籽提取皂素新技术,已建成300吨葫芦芭籽皂素项目,2001年生产葫芦皂素25吨,从源头解决了该公司皂素供应问题。再如云南德宏州开发番麻皂素,现已建成番麻种植基地及生产番麻皂素的生产线。葫芦芭皂素和番麻皂素以及豆饼提取的豆甾醇等,无疑给黄姜皂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西谷实业公司现已成功的推广菊叶薯蓣1万多亩,其中云南龙头生物化工企业映华集团发展种植基地3千亩,该品种亩产一般5-8吨(3年生),鲜姜含皂素量1.2-1.5,其亩产经济效益超出盾叶薯蓣的数倍。现安康境内已在引种试验过程中。无论是种在云南还是我区引进成功,最终对黄姜的种植将会是最大的挑战。
3、我国甾体药物产业链条两头大中间细,皂素生产厂家竞争激烈。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过程为:皂素-中间体(如双烯、沃氏单脂等)-甾体激素原料药-激素成药。由于中间体及甾体激素原料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平均生产周期6个月)、投资大、风险大、致使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少。目前国内皂素生产企业达150多家,甾体激素药物成药企业也有150多家,而甾体激素中间体生产企业只有十几家,产业链条呈现两头大、中间细的状况。特别原料药企业,既可控制皂素价格,又可控制原料药价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皂素的价格要受到原料药企业的操纵。同时,皂素生产企业在皂素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了加强营销,减少产品积压,也主动降价销售。
4、世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甾体激素原料药出口数量减少。我国激素类药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重,产品外销占40%以上,主要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随着这些国家对激素药物消费观念的改变,性激素类药物需求大大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如德国先令公司2001年和我国签订的300吨双烯订单,2002年执行了100吨,剩余部分未执行。出口订单的减少,致使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被迫压缩生产,造成皂素生产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库存积压的皂素多达1000吨。
5、黄姜种植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其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较长一个时期,黄姜种植产业一直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基本处于种植--售种--再种植的循环当中,导致黄姜生产者盲目追求高产,漠视甚至无视皂素含量这一核心要素。姜农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只要是在适生区种植,皂素含量一定没有问题。忽略了品种的选择和种植管理的科学规范,加之过早开挖,生长年限不足,往往导致产出的黄姜皂素含量不高,这也是黄姜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笔者在白河、旬阳两个黄姜种植基地县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农户在黄姜栽培选种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筛选,不注重种子的产地、生长周期的长短(以上两点关乎皂素含量的高低)、生长点的多少(取决发芽率),只要是鲜姜,价格适宜,买来就种。在种植过程中,受长期种植粮食的习惯影响,片面追求高产。普遍只重视氮肥的使用,轻视对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铁等中微肥的使用。或者只重视无机肥的使用,轻视对有机肥的使用,都成为影响黄姜质量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巩固和发展黄姜主导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正确分析黄姜皂素在当今医药市场的地位。尽管目前皂素药源植物呈现出多样化,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其他品种不可能替代黄姜皂素在甾体药物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发展黄姜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二,要把引导姜农科学规范种植黄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如前所述,由于盲目种植、单纯追求高产、不注重皂素含量是导致黄姜降格大幅度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从努力提高黄姜皂素含量这一关键问题着眼着手,一方面要重新对适生区进行划分,不能种植黄姜地方,坚持不要种(如海拨300米以下的,平地排水不良的,土壤粘度太大的,特别是水田坚决不要种植);一方面必须按规范化种植要求,选用高产高含量的优质良种,用科学研制的配方肥,一般种植周期最少在两年以上,确保生产出优质黄姜原料,用高质量换来高收益。
第三,要高度重视黄姜良种繁育工作。建议政府和有关黄姜科研机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开发高含量高产量黄姜品种力度,同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安康市目前选育出的几个优良黄姜品种安一、安二、安三加强繁育和推广,逐步通过品种的更新换代,保证黄姜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建议政府组织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联合整顿和规范黄姜市场,对恶意托欠姜款,压价高额折扣除杂等坑农手段要予以严厉的打击,建立姜农与加工企业紧密合作关系,并可借鉴烟草生产行业方法进行运行操作。
第五,黄姜加工企业要主动让利于民,帮助姜农度过困境。建议政府协商企业,适当提高黄姜收购价格,协调姜农与企业供需对接,尽量减少姜农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防止姜农集中抛售,不在种植,导致黄姜种植业难以为继。
黄姜及皂素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综合各方信息, 黄姜市场的疲软首先排除不是甾体药物市场所致。从国际甾体药物产业发展来看,据有关资料介绍,1980年全世界产量约9.5吨,销售额15亿美元,占医药产品总销售额的4.3%;1990年产量增至105吨,销售额108亿美元,年均递增10.4%,2000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占世界医药总销售额的6%。我国计划生育激素类药2001年产量为1132.6吨,出口量为171.1吨,2002年产量为1304.6吨,出口量为292.9吨,分别增长了15.19%和71.19%。目前我国已成功生产的强的松龙、倍他美松、地塞米松等高效皮质激素产品正在扩大生产规模。国内甾体药物生产的龙头老大天津药业净资产已达20亿元,去年产值200亿, 销售收入180亿,今年计划产值280亿。上海华联重组为上药集团, 成为国内最大的药物生产厂家,甾体激素药物是上药的战略产品之一。依然以生产甾体药物为主体的浙江仙居总资产7.6亿元,去年销售收入6亿元,具备针剂1.56亿和片剂50亿生产能力。云南映华集团在原来以皂素为原料加工的双烯、去表雄酮、黄体酮、雄烯二酮、沃氏等产品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开发投资霉菌氧化物以及强的松龙等三个产品生产车间已基本完成。从上述资料显示,市场是在稳中上升。甾体激素药物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必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究竟黄姜以及皂素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我们现作以下分析:
1、种植面积过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据了解,全国有12个省市种植黄姜。其中陕西安康有70万亩,商洛15万亩,汉中15万亩,湖北十堰70万亩,其余分布在河南南阳,甘肃庆阳,湖南新化、江西,云南丽江等地。2003年全国种植总面积突破200万亩,按每采挖100亩生产一吨皂素、年采挖100万亩计算,可生产皂素10000吨,是需求量的6倍。我国目前需皂素1600吨左右,其中薯蓣皂素占需求量的81%,即1300吨左右。黄姜无论从资源存量,还是从实际产量都远远超过国内需求。在短期内黄姜以及皂素是不可能恢复到2002年的价位。
2、皂素药源植物出现多样化,有了新的植物替代品。由于几十年来皂素一直紧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甾体激素药物企业为了解决原料问题,都在设法寻找新的替代品。如我国天津药业于1997年与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发利用人工种植葫芦芭籽提取皂素新技术,已建成300吨葫芦芭籽皂素项目,2001年生产葫芦皂素25吨,从源头解决了该公司皂素供应问题。再如云南德宏州开发番麻皂素,现已建成番麻种植基地及生产番麻皂素的生产线。葫芦芭皂素和番麻皂素以及豆饼提取的豆甾醇等,无疑给黄姜皂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西谷实业公司现已成功的推广菊叶薯蓣1万多亩,其中云南龙头生物化工企业映华集团发展种植基地3千亩,该品种亩产一般5-8吨(3年生),鲜姜含皂素量1.2-1.5,其亩产经济效益超出盾叶薯蓣的数倍。现安康境内已在引种试验过程中。无论是种在云南还是我区引进成功,最终对黄姜的种植将会是最大的挑战。
3、我国甾体药物产业链条两头大中间细,皂素生产厂家竞争激烈。甾体激素类药物生产过程为:皂素-中间体(如双烯、沃氏单脂等)-甾体激素原料药-激素成药。由于中间体及甾体激素原料药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平均生产周期6个月)、投资大、风险大、致使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少。目前国内皂素生产企业达150多家,甾体激素药物成药企业也有150多家,而甾体激素中间体生产企业只有十几家,产业链条呈现两头大、中间细的状况。特别原料药企业,既可控制皂素价格,又可控制原料药价格。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皂素的价格要受到原料药企业的操纵。同时,皂素生产企业在皂素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了加强营销,减少产品积压,也主动降价销售。
4、世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甾体激素原料药出口数量减少。我国激素类药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重,产品外销占40%以上,主要出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随着这些国家对激素药物消费观念的改变,性激素类药物需求大大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如德国先令公司2001年和我国签订的300吨双烯订单,2002年执行了100吨,剩余部分未执行。出口订单的减少,致使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被迫压缩生产,造成皂素生产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库存积压的皂素多达1000吨。
5、黄姜种植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其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较长一个时期,黄姜种植产业一直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基本处于种植--售种--再种植的循环当中,导致黄姜生产者盲目追求高产,漠视甚至无视皂素含量这一核心要素。姜农较为普遍的心理是,只要是在适生区种植,皂素含量一定没有问题。忽略了品种的选择和种植管理的科学规范,加之过早开挖,生长年限不足,往往导致产出的黄姜皂素含量不高,这也是黄姜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笔者在白河、旬阳两个黄姜种植基地县调查中发现,约有90%的农户在黄姜栽培选种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筛选,不注重种子的产地、生长周期的长短(以上两点关乎皂素含量的高低)、生长点的多少(取决发芽率),只要是鲜姜,价格适宜,买来就种。在种植过程中,受长期种植粮食的习惯影响,片面追求高产。普遍只重视氮肥的使用,轻视对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铁等中微肥的使用。或者只重视无机肥的使用,轻视对有机肥的使用,都成为影响黄姜质量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巩固和发展黄姜主导产业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正确分析黄姜皂素在当今医药市场的地位。尽管目前皂素药源植物呈现出多样化,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其他品种不可能替代黄姜皂素在甾体药物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发展黄姜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二,要把引导姜农科学规范种植黄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如前所述,由于盲目种植、单纯追求高产、不注重皂素含量是导致黄姜降格大幅度下跌的一个重要因素,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从努力提高黄姜皂素含量这一关键问题着眼着手,一方面要重新对适生区进行划分,不能种植黄姜地方,坚持不要种(如海拨300米以下的,平地排水不良的,土壤粘度太大的,特别是水田坚决不要种植);一方面必须按规范化种植要求,选用高产高含量的优质良种,用科学研制的配方肥,一般种植周期最少在两年以上,确保生产出优质黄姜原料,用高质量换来高收益。
第三,要高度重视黄姜良种繁育工作。建议政府和有关黄姜科研机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开发高含量高产量黄姜品种力度,同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对安康市目前选育出的几个优良黄姜品种安一、安二、安三加强繁育和推广,逐步通过品种的更新换代,保证黄姜产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建议政府组织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联合整顿和规范黄姜市场,对恶意托欠姜款,压价高额折扣除杂等坑农手段要予以严厉的打击,建立姜农与加工企业紧密合作关系,并可借鉴烟草生产行业方法进行运行操作。
第五,黄姜加工企业要主动让利于民,帮助姜农度过困境。建议政府协商企业,适当提高黄姜收购价格,协调姜农与企业供需对接,尽量减少姜农的损失。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防止姜农集中抛售,不在种植,导致黄姜种植业难以为继。
【责任编辑:屈孝旭】
- 上一篇:统战部分析评议阶段突出“结合”办实事[ 04-01 ]
- 下一篇:旬阳县委宣传部以先进性教育促进四项建设[ 0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