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交流> 正文详情

以“三创”精神推动赵湾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作者:曾炜 陈子勇 发布时间:2006-11-30 14:4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议明确提出“树立‘三创’精神,实施突破发展”的战略要求,这是“三苦、四实”作风的拓展和延伸。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创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实现“十一五”赵湾镇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高扬“三创”精神的旗帜,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的实践。
一、以“创先”的精神,科学定位突破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奋勇创先是“三创”精神的落脚点,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实现突破发展必须敢于争先,勇于创先,用创先的精神明确发展思路,定位发展目标。赵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经过多年发展,农村产业特色鲜明、规模稳固、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经济总量仍较小,工业比重偏低,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在“三创”精神的指引下,按照突破发展的要求,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企强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思路。力争“十一五”末,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1.2亿元,人均8000元;财政总收入稳中有增,到2010年达到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0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基础建设更加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谐赵湾取得新成效。生态立镇,就是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实施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赵湾,实施退耕还林、兴竹、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利水保工程,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烟草,按GMP标准规范化种植黄姜,大兴绿色畜牧,使生态成为我镇的竞争质量和品牌。产业富镇,就是把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高、中、低山和沿河、公路沿线,建设形成烟、姜、桑、畜四条产业带,四个一万亩(只)的产业发展路子。目前,在我镇烟、桑、姜、畜产业化发展基本成熟的情况下,要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协会+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民收益最大化。工企强镇,就是把工业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作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战略的位置强力推进。面对赵湾的镇情实际,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经济的扩张潜力已十分有限,要实现经济总量的飞跃和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工企强镇这条路。充分开发自身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办企业,大上项目促三产,这对于加快镇域经济结构调整、扩张经济总量,对于促进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扩大城乡就业、实现农民和财政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教兴镇,就是要繁荣和发展科教文卫、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围绕产业建设着力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和科技进步在镇域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扩大对外宣传,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以“创业”的精神,打牢突破发展的坚实基础艰苦创业是“三创”精神的立足点。落实“三创”精神,实现突破发展目标,必须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产业建设、工业发展、集镇开发、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奠定突破发展的坚实基础。集中优势,抓调整,突破发展绿色产业。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中心,围绕“烟、畜、桑”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不断提升主导产业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继续将烤烟向海拔600米以上适生地集中,确保年栽优质烤烟13000亩以上,建立2000亩专业村2个,1000亩以上专业村8个,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创税320万元。借“东桑西移”机遇,狠抓蚕桑产业,努力实现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项指标翻番,将蚕桑产业向海拔600米以下不利发展烟草的大村、大组、大户集中,狠抓老劣桑改造和密植桑园建设,发挥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年养蚕达4000张,建成社区、桦树梁、郭家碥三个示范园区。巩固畜牧强镇成果,依托畜牧产业协会组织为载体,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推广“正大模式”,健全防疫体系,把大村、大组、大户作为突破口,年饲养量达33000头,畜牧大村达到5个。同时着力培育大棚菜、青竹、林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农民走上“绿色钱庄”之路。集中资金,抓建设,突破提升集镇品位。按照“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的发展目标,有序推进集镇建设,对老街进行改造,硬化2条连接路,疏通集镇2条排水渠,启动集镇供水管网改造,确保人饮安全。实施集镇外河堤2公里的绿化工程,大力整治集镇环境卫生。实现碌碡坝至赵湾道班2公里的亮化工程,建成集贸市场一条街。规划开发牛头包观景点,提升集镇品位、建立健全集镇发展管理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集中力量,抓基础,突破新农村建设。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力求新农村建设基础突破发展。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烟水配套工程、沼气建设,实施低产田改造。加强农村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化建设和专业科技技术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重点村建设和异地搬迁工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努力做好“提升产业,建设新农村,塑造新农民”三篇文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积极组织农户抓好“四改三建”。同时加强农民群众“八荣八耻”教育、政策法制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认知能力,凝聚新农村建设合力。按照“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人文理念,五年内建成10个绿色产业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农家风情浓郁、农家生活殷实的生态文明新村,有推广示范效应的新农庄3个。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集中资源,抓效益,突破工业经济发展。以“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在水电开发、农产品加工、石料加工、建筑建材等领域精选一批项目,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大上新项目。重点抓好大棕沟石料厂、双岩窝沙料厂、肉食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双五”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借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积极发展餐饮、服务业,拓宽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对现有企业进行挖潜改造,使赵湾花炮、皂素项目打响品牌,力促达产达效。集中人力,抓稳定,突破和谐赵湾新发展。重点抓好计生优质服务示范镇创建,提高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平安赵湾”、“和谐家庭”创建和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为带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全面提高综治水平,推进“五五”普法进程。抓住机遇实施规模办学之路,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保障能力,确保参合率达95%以上。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利益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农民工维权力度。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工作,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的学习,着力塑造知识型、文明型、公德型的新型农民,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安居乐业、风正气顺的和谐新赵湾。集中精力,抓党建,突破党建工作新活力。围绕“三创”精神,加强学习,掀起政治理论学习高潮,激发党员干部创业、创新、创先的热情。在“三创”精神感召下,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化党员先进性承诺制活动,以农村基层好支书--陈分新为榜样,引路添力,真正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的干部,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同时要抓好阵地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力促党建工作有新突破,让广大党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以“创新”的精神,激发突破发展的强大活力突破发展,就是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锐意进取,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工作落实的,都要积极探索,要有长远和全局的眼光,放宽视野,创新思维,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发展。一是创新考核机制。结合考评单位和干部的工作特色和实际,重点突出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实行绩效挂钩,充分发挥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按照干部人事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镇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绩考核、竞争激励、干部任用、督促落实机制,营造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严格奖惩兑现机制。围绕每年度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灵活多样方法严格检查考核,奖勤罚懒,拉开档次,进一步调动干部与干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村与村之间抓落实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镇形成一个风正气顺、气顺劲足的浓烈氛围。人是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兴镇之路,是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吸纳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得力之才,放手、放心、放胆让他们担当重要的角色,给予技术协助、资金扶持、政策优惠,让他们在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中创造财富,招商引资,吸引外力,加盟地方经济建设,以此拉大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不出镇便学到一技之长,不断提升“烟、桑、畜、姜”四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大兴改革创新、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四实”作风,把群众谋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尺。要善于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的手段来管理社会事务,增强全局意识,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坚决纠正工作不实、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的问题,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和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市场的规律进行运作,切实做到信息带动、政策鼓动,利益驱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者系赵湾镇党委书记 赵湾镇人民政府镇长)
【责任编辑:屈孝旭】